第470章 乐园-《我在印度当老爷》


    第(2/3)页

    这些信息一同登记在了公司的官网上,他告别了自己的过去。

    巴鲁姆有时候觉得自己永远不会被抓住,那些鸡笼总得有人去冲破它。

    他不在意亚达夫家族的悬赏公告,他已经改换门庭:他现在成了可以在印度逍遥法外的那些人中的一员。

    每到这时,他就会抬头望着头顶的吊灯,只想举起双手高喊,声音大得足以通过客服中心的那些电话一路传到美国:

    我成功了!我已经冲出了鸡笼!

    可有时候,街上有人高喊“巴鲁姆”,他还会扭过头去,心想,自己的身份暴露了。

    如果被捕,这种可能性始终存在。就算你把所有的棕色信封和红色旅行袋都给警察,他们仍然会继续敲诈你。

    某一天或许会有一个身穿制服的家伙指着他说,时候到了,巴鲁姆。

    不过,即使即使被关进监狱,即使要顺着木楼梯走向绞索,巴鲁姆也不后悔。

    只要能体验一下不当仆人的滋味,哪怕是一天、一个小时、一分钟,这一切也是值得的。

    西装革履的巴鲁姆收拾心情,端着红酒,慢条斯理的走向那个众星捧月的人物。

    “苏尔先生,经济特区简直是个天才的想法,我觉得真理出租车公司和您这边展开更多的合作.”

    苏尔置业下面的地产生意越来越多,除了几处商圈,还慢慢开始涉及市政建设。

    比如孟买沿街的绿化,还有月台车站的承包工作。

    这个城市的人口一直在爆发式的增长,即使孟买已经有了几十条贯穿全市的铁路,依旧拥挤不堪。

    每到早晚高峰时,交通系统就高速运转,异常繁忙。

    预订过印度火车座位的人对这个表达应该很熟悉:挤一挤。

    你和另外两名乘客相安无事地坐在三人座上,但一定会有第四以及第五个人凑过来,对你们说:“帮帮忙,挤一挤。”

    预订全不管用,三个座位五个人坐。你只好挤一挤,你别无选择。拥挤的孟买早已习惯了人群,不论是在车厢还是公寓。

    在西方,印度人居住的公寓里,往往会挤上一大家人,旁人不解,大感诧异。房东太太还会以“多两个成年人,多两分损耗”为由,扣下了一部分押金。

    但在孟买,无人质疑一间公寓能住几口人,亲戚、朋友、朋友的朋友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是理所应当的,至于怎么安排他们的起居,那得看各自的本事。

    大使牌轿车近来刊登在某杂志上的广告,很能说明这种风格。

    画面中是一辆冒雨前行的大使牌轿车,其简朴的造型酷似五十年代的莫里斯牛津车,宽大的进气格栅让它的车前脸仿佛永远保持着微笑。

    如同大象般看似笨拙实则灵巧可爱的大使牌并不宣扬简洁的外观设计、车内的真皮座椅、数字仪表盘、电子燃油喷射装置.

    相反,它的广告描绘了在滂沱大雨中顶着公文包匆匆赶路的行人,以及挤在轿车前排长椅上的两位乘客与司机之间的对话。

    “看,那不是乔希吗?”

    “对啊,我们把他也捎上吧。”

    “车里坐不下啦。”

    “别这样,我们总能挤一挤的。”

    多数国家的汽车广告侧重宣传的是驾驶体验,奢华的内饰,宽敞的空间,随香车同行、满足车主虚荣心的美女.

    但大使牌轿车不然,它不像休旅车那样强调绰绰有余的内部空间,而是坦言驾驶和乘坐大使牌的人会竭力腾出空间。

    换言之,它所宣传的集体空间是以一再压缩个人空间为前提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