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外包-《我在印度当老爷》


    第(2/3)页

    无缝衔接,资本的最爱。

    印度人很擅长这种事,他们也习惯了这种分散的做法。

    这种灵感或许来自于他们的家乡,那里做贸易的家族数世纪以来都把家庭成员分散到不同的地方,打拼自己的商业天地。

    当你和这个家庭的成员谈话时,即使那个人在习惯方面非常狭隘,你也会发现他们常常对地点和距离出人意料的不在乎。

    只有成本和收入才是他们关心的事,如果后者超出前者,那就是一笔好买卖,无论地理上看有多奇怪。

    这种思维方式,恰好无比契合全球化的概念。

    欧美资本有意,印度人又习以为常,一拍即合。

    至于西方本土工人的抗议,谁在乎?

    古尔冈区为外包业务在印度的兴起,提供了另一个要素:巨大的高科技不动产园区。

    早在80年代,DLF集团就开始在慢慢收购这里的农田。

    等到91年彻底放开后,这片地区释放了惊人的价值。

    古尔冈为在印度的主要全球企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这里距离德里机场并不算远。

    前十年的时候,很多国家大使馆都设在这里,各种企业也陆陆续续进驻,有些是从商业之都孟买搬过来的。

    通用电气也在那时候宣布将在古尔冈区设立一家新的公司,即通用金融服务公司。

    这个新公司专门为通用集团下的后勤业务提供支持,拉曼在96年的时候接到了他们的电话。

    对方问他有没有兴趣,在通用进一步发展他在美国运通的实验。

    他去了新德里的欧贝罗伊酒店和通用的CEO加里做了探讨。

    后者眼光卓绝,且十分有魄力。

    他直接问拉曼关于外包的事:“如果这事没成,我们会损失多少?”

    拉曼在心里预估的数字上又加了三百万,“可能有一千万美元。”

    “好的,”加里说,“这就是点小钱,我会把钱打到一个账户里,没人会过问你怎么用这笔钱。”

    于是拉曼全心全意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个外包实验,他以前在运通做过类似的事,却从没为此单独成立一个公司。

    他在古尔冈租了一间办公室,那是印度的第一家国际电话中心。

    员工们负责接听信用卡客户从美国打来的电话,这就是他们的工作。

    当时通用电气驻印度董事会成员,已明确禁止他做这个实验。

    所以拉曼是瞒着他们进行的,并邀请加里来看过。

    他把那地方弄得像老式的理发店,他在员工之间装上帘子,把他们隔开。

    屏幕上会有敏感信息,如果被通用董事会发现的话,拉曼肯定会被炒鱿鱼。

    而且这整件事都非常不牢靠,他没有预算,开始的只有二十来个人。

    加里来他的办公室看过,面对眼前的理发店,他惊呆了。

    这位CEO一边下楼一边摇头,“我觉得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开始了怎样的一场割命。”

    加里走后,就开始在通用电气大力推广这一实验。

    他们的单位成本比当时原有成本的一半还低,且质量更高。

    在美国他们雇佣的客户是辍学者,而印度这里雇佣的是有大学学历的人。

    很快他们就不止服务于通用金融,而是为整个通用电气集团服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