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典-《我在印度当老爷》
第(2/3)页
这个阶层对生活已经绝望了,他们永世不得翻身,如行尸走肉般。
所以,他们也是无敌之人。
以前的工厂老板经常在工人罢工的时候,雇用他们充当破坏罢工的无赖。
这一群体有个统称叫“马尔达劳工”,取自西孟加拉一个城镇的名字。
“如果你去问这些人他们来自哪里,他们会告诉你是‘马尔达’。但是马尔达这样一个小小的城镇是不可能有这么多人口的。”饭馆的老板说。
这些人其实来自孟加拉国,而马尔达镇则紧靠孟加拉国的边境线。
他们是牧民,非法偷渡到印度。因为没有任何权利,所以他们往往愿意为了一点点钱而工作。
也就是没有底线,哪怕背叛自己的阶层也在所不惜。
“所以你想让这些马尔达劳工出马?”罗恩问。
“是,也不是。”
“怎么说?”
“马尔达劳工确实是很好的合作对象,但我还想多找一些帮手。”
德瓦拉姆本来想说马尔达劳工会搞定一切,因为他们什么手段都用。
但考虑到罗恩的名声,他又放弃了这种做法。
在集市那里德瓦拉姆可是听到了马尔达劳工很多的“光辉事迹”,和罢工群体直接冲突,那都是稀疏平常的小事。
餐馆那里的服务生告诉过德瓦拉姆一个故事,80年代时钢铁厂几个人试图组织工会。
在那个时候,工厂并不完全依赖农民工,其工人中农民工和当地居民各占一半,而当地工人很多来自兰巴达部落。
两个来自兰巴达部落的工人开始带头组织工人成立工会,他们赢得了农民工和当地工人共同的支持,并且注册了工会。
按照法律规定成立的劳工委员会要求工厂管理者承认工会的合法性,工厂也确实承认了。
当工会要求提高工资并改善安全条件时,工厂管理者拒绝了他们,于是工会便通过罢工进行报复。
工厂主们就罢工问题向当地警察求助,一个警察说他可以帮助厂主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走访了兰巴达村、马尔达劳工群体,并同其中的某些人进行了交谈,很可能是威胁他们,也有可能是给了他们一些钱。
不久之后,马尔达劳工群体中的多名妇女,突然主动向兰巴达村人主动示好。
特别是那些组织罢工的工人,或是诱惑、或是挑逗,然后把他们拉进房间。
结果好事还没得逞,那些妇女突然哭喊着跑出木屋,完全一副受害者的姿态。
她们当即控告组织罢工的工人,企图强歼她们。
那个警察立即立案,指控所有罢工的组织者犯有刑侵害罪。
没有证据、没有口供,事情几乎成了铁案。
这让当时的农民工非常害怕,于是不得不赔偿一大笔钱给那些妇女。
个别负隅顽抗的罢工者,直接被扔进大牢,判了三年。
所有人都老实了,工人们不得不返回自己的工作岗位,再也不敢乱想。
罢工不了了之,此后工厂所有的当地员工也都被遣散了。
从那之后,那家工厂便只雇用外地来的打工者。
兰巴达村村民只能另寻他处,他们找到的工作,所能拿到的报酬和那些临时工们一样低。
这起案件,史称“兰巴达强歼案”,直接效果换来钢铁厂近二十年的安宁。
第(2/3)页